增益實際上是用來衡量幕布反射投影光線效率的物理量。它的制定是非常嚴格的,首先以鎂碳酸鹽涂布料作為標準參考涂料,在中心視角測量其反射光的光強量A,并設定A為標準參照值。然后再將投影幕在相同條件下的測量結果定為B,B/A的比值就是投影幕的增益值。如果某投影幕的計算比值為1.0,就稱為增益值是 1.0,表示這款投影幕的光強反射量與標準參考涂料所反射出來的數值是一致的。雖然比值是沒有負數的,但是常規廠家會把計算出來的比值小于1.0的數值視 為負增益。與之相反,大過1的比值,則稱之為正增益。通常情況下,增益為1的投影幕屬于完全漫反射的投影幕,能把各個方向投射進來的光線均勻擴散出去,擁 有極為廣闊的可視角度。另外,由于觀看習慣的問題,人們通常稱增益在1.5以下的投影幕為低增益投影幕,1.5以上的投影幕為高增益投影幕。但必須注意不 要混淆負增益與低增益,不是所有低增益的投影幕都是負增益的。
可視角度實際上是與增益息息相關的同樣是衡量投影幕特性的概念,也是與投影幕反射光光強度緊密相連的參數。可視角度根據觀看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水平可視角 度與垂直可視角度。一般情況下,由于我們觀看的時候垂直視角上的變化不大,因此通常著重強調水平視角的范圍。在水平視角方面又可以分為最大可視角度、半值 視角、1/3視角。所謂最大可視角度就是屏幕反射光衰減到0時與峰值位置之間的夾角。而半值視角則為屏幕反射光衰減到一半時與峰值位置之間的夾角,1/3 視角則為屏幕發射光衰減到1/3時與峰值位置之間的夾角。大部分高端的投影幕廠家都會給出半值視角的大小,半值視角范圍可以認為是最佳的觀賞區域。而部分 中低端投影幕廠家卻往往只給出最大可視角度,這種情況下,大家最好咨詢廠家相應的半值視角的數值。
增益與可視角度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的,增益越小,可視角度就越大。相反,增益越大,可視角度就越小。例如增益為1.0的投影幕能將入射光均勻地向各個方向反 射,從不同角度觀看都能得到同樣的光強度值,而高增益的投影幕只會向軸向區域集中反射,偏離了這個區域,光強度值會急速下降。當投影機本身的輸出亮度不能 滿足大尺寸投影幕的觀看要求時,或者觀看3D投影的時候,都需要使用較大增益的投影幕,這時只能犧牲一部分的可視范圍,而對于一部分超高增益的投影幕往往 會導致畫面中間亮、四角暗的現象。不過,增益較高的幕布雖然在可視范圍上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也因此具備了較強的抑制環境光線對投影畫面所產生的影響。
根據觀看距離與投影幕尺寸之間的聯系來選擇投影幕
觀看距離與投影幕的尺寸之間是有一定關系的,這也是不少朋友在建立家庭影院系統之初最頭痛的地方。因為只有先確定觀看位置與投影幕的位置,才能進一步考慮其他因素。可視角度可以通過數學計算轉化為觀看距離與投影幕寬度的關系,假設觀看距離與屏幕寬邊的比值為A,可視角度為α,則兩者之間的關系為A=1/2tgα/2。國際上兩大知名影音機構THX與ISF在關于觀看距離與投影幕尺寸之間的關系方面都有相應的推薦值。THX建議在觀看16:9高清節目時,最小的可視角度 為28°,理想的可視角度為40°,而觀看2.35:1高清電影時,理想的可視角度為52°。ISF則建議20/20視覺敏銳度(視力優秀)的觀眾在觀看 16:9高清節目時的可視角度為33°,標清節目時可視角度為25°。換言之,THX推薦在觀看16:9高清節目時,理想狀態下A為1.37,而觀看 2.35:1高清電影時,理想狀態下A為1.03。而ISF則為觀看16:9高清節目時,理想狀態下A為1.69,觀看4:3標清節目時,理想狀態下為2:26。